百年風雨望火樓:望火樓
發(fā)布時間:2020-03-11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望火樓在觀象山西偏。一塔矗立,上出云霄。人守其上,以備火警…… ――劉少文?《青島百吟》(1929年出版) 在青島,有一些老建筑十分特別,它們望著幾代青島人的成長和他們一起“生活”,但又把自己的那段歷史深深地鎖在門內(nèi)。望火樓,就是這樣的一座建筑,歷經(jīng)滄桑卻始終神秘。
沿著觀象山邊的觀象一路一直北行,這條民居窄巷的盡頭,一處裸露的巖石上,矗立著一座高大堅實的塔樓,它便是青島人口中的望火樓。斑駁的墻體、銹蝕的鐵門和基座上的雜草無不在訴說歲月的蒼茫,每當夕陽西下,望火樓的長長身影深深地印在似火的黃昏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獨一無二的公用建筑
單從這座高塔的名字便可知道,它不僅僅是青島惟一的單體塔樓,更是當年極具實用功能的公共建筑――消防?望塔。
據(jù)說,早在1900年,一些居住在青島的德國人自發(fā)組織成立了第一支非官方的志愿消防隊。平日,除幾名常備消防手駐隊值班外,其他成員各行其業(yè),遇有火警時臨時集合,穿戴皮制衣帽和皮鞋、裹腿、篷布雨衣,用木梯和繩索登高滅火。1901年,當局在市內(nèi)鋪設自來水管道時,在今平原路安裝了兩個德制埋式大叉口消火栓。至1903年時,市區(qū)已設置立式消火栓29個。此后,消火栓在市區(qū)內(nèi)逐年增設。
上世紀初,青島巡捕局消防隊初建時,便著手在觀象山頂修筑高18米的消防?望塔,用來發(fā)現(xiàn)火警、觀察火情。這是當時一種行之有效的做法,這座高塔成為青島最早的消防?望塔,民間俗稱望火樓。在沒有高樓廣廈的上個世紀初,海拔70多米的觀象山是青島的一處制高點,而建在山上的望火樓理所當然成為全市位置最高的建筑,它的塔頂是八面透空的平臺,正好俯瞰著當年青島的全城,因此,不管白天黑夜,只要哪里突然冒煙起火,它都會第一時間報告給各區(qū)消防隊,緊急滅火,以免釀成火災。
在當時,消防隊雖然安裝了報警電話機,但因市內(nèi)電話極少,報警人通常要跑到消防隊或分布于市區(qū)的報警站報警,再由受理者用鳴喇叭、敲鐘或在信號山上升掛信號旗等方式傳遞消息。到了晚上,傳訊形式則改為掛燈籠。這種傳統(tǒng)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上個世紀30年代。
1929年夏,當局的消防部門作出決定:遇有火警,即先鳴亂鐘30下,而后依照順序方向從速鳴鐘:市南界內(nèi)鳴鐘一下,市北界內(nèi)鳴鐘兩下,港口界內(nèi)鳴鐘三下,臺東界內(nèi)鳴鐘四下,四滄界內(nèi)鳴鐘五下,李村界內(nèi)鳴鐘六下。1930年青島開通撥號自動電話后,電話報警逐漸取代其他方式。上世紀40年代初,望火樓被封閉棄用,它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逐步變成了純粹的景觀建筑。
巧奪天工的建筑構(gòu)造
望火樓的風格帶點浪漫主義色彩,給人和諧與自然的感覺,但細部裝飾簡單,趨向于更為實用的功能性。佇立在裸露巖石上的望火樓,其建筑的底部和入口處周邊都采用了大量的方石疊砌,大門上部設計為拱券式硬山頂,其余主體為磚墻,塔的外部有按照沿內(nèi)旋梯的走向鑲嵌的幾個粗石臺的小窗繞塔一周直達二層,三層空透式的?望臺則是由八根以鋼筋混凝土為芯、海蠣子、小石子等干粘石抹灰的柱子撐起的銅皮塔頂。望火樓的塔身為八角形,象征對應“四面八方”,18米高的望火樓從內(nèi)部分為三層,八角形塔身的第一層內(nèi)墻卻只有六面,沿著墻壁建有石階鐵欄的旋轉(zhuǎn)樓梯直通二層,而二層通往三層?望臺的卻是一個垂直的簡易鐵樓梯。建筑面積約170平方米的望火樓從設計比例、虛實關系以及與周邊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性都能看出德國設計師庫爾特?羅克格想要建筑一座風格簡潔,但比例尺度均衡、視覺和諧適宜的公用建筑。
懸而未決的年代之謎
關于望火樓的建造時間,一直糾結(jié)在1905年和1921年兩個時間點上。有人查閱過德國占青島時期的原始資料,包括文字、照片、建筑圖紙以及不同年代的地圖,都沒有在上面找到望火樓的影子。按常理推測,望火樓在當時應該算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建筑,如果存在會有文獻記載和地圖標注。此外,現(xiàn)在站在中山路與四方路交叉口看觀象山仍能看到望火樓,但在一張1916年印制的明信片上,發(fā)現(xiàn)四方路遠端的觀象山麓上還空無一物。據(jù)此,研究者們認為并非建于1914年之前。望火樓究竟建于何時?也許1920年9月出版的《青島守備軍第四步兵大隊寫真帖》上有答案。
1920年9月出版的《青島守備軍第四步兵大隊寫真帖》上刊有一張從觀象臺環(huán)視360°拍攝的青島全景圖片,圖上還看不到望火樓,通過已建成的普濟醫(yī)院(1919年11月竣工,位于膠州路1號,今青島市立醫(yī)院老樓)和尚未建造的日本中學(1921年6月竣工,今中國海洋大學魚山路校區(qū)),可以判斷照片約攝于1920年,而1922年版《青島寫真帖》上已經(jīng)可以看到普濟醫(yī)院、日本中學和望火樓,兩相比較大致就能判斷出望火樓建于1921至1922年。日本人有建望火樓的習慣,當時沈陽就建了4座望火樓。由于在日本第一次占領青島期間,在聊城路一帶建有大量的民居,這種木質(zhì)樓房容易起火,很有可能為了防止火災而在觀象山上建造望火樓。不過由于在1922年青島主權(quán)回歸中國已成定局,日本當局應不會再投資建造基礎或公共設施,所以望火樓建于1921年應比較符合邏輯。只是望火樓仍然延續(xù)的是德式建筑風格。
改寫命運的第二次修護
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之間,望火樓曾進行過一次簡單的修護,主要維修了破損的門窗、重新粉刷了剝落的墻皮,并把銅制塔頂更換為鐵皮塔頂。2009年,在風雨中搖曳了近百年的望火樓,因其外圍搭起了高高的腳手架而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人們期待著望火樓在第二次修護后能夠煥發(fā)往日的光輝。然而,青島市南區(qū)房產(chǎn)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在塔樓內(nèi)勘測現(xiàn)場時,卻發(fā)現(xiàn)樓體的墻壁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縫隙;而幾處重要部位的箍筋也因為鋼筋生銹體積膨脹而撐斷;二層樓板變得非常脆弱幾乎不能承受太多的重力……在一片爭議聲中,望火樓的鐵皮塔頂被摘掉,三層空透式?望臺的八根柱子連同石頭圍臺也一起被拆掉,等待著望火樓的是改寫命運的一次修護。
In Qingdao, there are some very special old buildings, which have witnessed the growth of several generations of Qingdao locals. However, they have locked their own history away deep behind their gates. The Fire Watch Tower is such a building, which remains mysterious despite undergoing vicissitudes.
The Fire Watch Tower not only is the only single tower in Qingdao, but also was a public building with a practical purpose, being constructed as a watch tower for fire prevention. The Fire Watch Tower is located on a barren rock and is 18 meters high. Inside of the tower, there are three storeys. Along the wall, the spiral stone stairs fenced with iron rails leads to the second storey. The lookout platform at the third storey is supported by eight pillars pasted with lime. Over the platform is the bronze roof. The Fire Watch Tower has an area of roughly 170 square meters and was designed by a German designer. Nowadays, it is being renovated.
相關熱詞搜索:風雨 望火樓 百年風雨望火樓 望火樓 南寧望火樓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