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首長制【雙首長制有普適性】
發(fā)布時間:2020-02-29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軍隊中,有人唱紅臉、有人唱白臉的政委制度,是蔣介石從蘇聯引進的。當年,蘇聯紅軍中,不少軍事指揮員是從沙俄舊軍官演變而來的,動不動就嘩變鬧事,需要派一批政委監(jiān)視他們。蔣介石考察后覺得這套制度不錯,就在北伐軍中實行“黨代表制”。蔣介石背叛革命后,很快拋棄了這套做法。到了晚年,他后悔地說,要是當年不取消黨代表制,可能就不會讓共產黨得天下了。
南昌起義成功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沿用了國民革命軍的做法,在軍、師、團各級普遍設立了黨代表或指導員,專門負責軍隊政治工作。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部隊進行三灣改編時,將黨代表一直設置到連,后又將營、連的黨代表分別改稱為政治教導員和指導員,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只要干部組織指揮能力強、善于打仗,就可以被任命為軍事主官,如果其能力單一,存在明顯弱項,通常不會被選派擔任政委。從那個年代過來的老同志有一個共同感受:選軍事主官相對容易,選一個好政委真是難。
1930年春末夏初,毛澤東為安排紅四軍政委一職頗傷腦筋。當時,毛澤東需要為年僅23歲的軍長林彪選派一個合適的搭檔。林彪是黃埔四期畢業(yè)生,愛動腦子、善于打巧仗,毛澤東對他是器重的。但林彪這個人性格很古怪,不愿接受別人的批評,處理問題時容易走極端,別人頗難同他共事。
林彪擔任軍長后,因軍政委未到職,代理軍委書記赴黨中央開會未歸,作為紅軍前委書記,毛澤東必須為其委派一位代理政委。這位人選除了要具備豐富的政治工作經驗以外,必須既有堅定的原則性,在非原則問題上又要有靈活性。經過慎重考慮,毛澤東選中了貌不驚人的羅榮桓,認為讓羅榮桓與林彪搭班子,既能充分發(fā)揮林彪的所長,又能有效抑制他的弱點。果然,羅榮桓軍事訓練、后勤工作都抓得井井有條,性格偏狹的林彪也感到沒有什么好挑剔的。于是,軍長和政委之間,一時相安無事。
不同個性、不同性情的人適宜做不同的工作。在使用人才、配備班子時,毛澤東十分重視用人的搭配術。羅榮桓自三灣改編后一直從事軍隊政治工作,是公認的政治工作專家。羅榮桓在軍事方面也不是外行。抗日戰(zhàn)爭期間,林彪意外負傷離隊,羅榮桓長期擔任115師師長兼政委、山東軍區(qū)司令員兼政委,獨當一面地領導山東軍民的對敵斗爭,在作戰(zhàn)思想方面也有不少獨創(chuàng)。這也是林彪領導下的部隊為什么戰(zhàn)斗力強、總能打勝仗的重要原因。
近些年有一種輿論傾向,認為成功的企業(yè)靠的是某一位企業(yè)領袖,離開了他,企業(yè)就玩不轉。其實,真正成功的企業(yè)都有一個領導集體,在強人的身旁,常常有一個十分得力、與之配合默契的搭檔。比如索尼的盛田昭夫和井深大,微軟的比爾?蓋茨和巴爾默,戴爾公司的邁克爾?戴爾和凱文?羅斯林,海爾的張瑞敏和楊綿綿,華為的任正非和孫亞芳,萬科的王石和郁亮等等。他們一紅一白,一陰一陽,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能力、經驗、閱歷、性格等方面實現了互補。雖然為了樹立企業(yè)領袖形象,對外宣傳時常常只突出其中的一位,但了解內情的人都清楚,如果沒有另一半,企業(yè)將會出現什么局面。
馬云在阿里巴巴的管理工作中,就引入了這樣的“政委體系”:從組織結構上分三層,最基層的稱為“小政委”,分布在具體的城市區(qū)域,與區(qū)域經理搭檔;往上一層是與高級區(qū)域經理搭檔;再往上直接到阿里巴巴的人力資源總監(jiān),這位人力資源總監(jiān)可直接向鄧康明或馬云匯報。這些“政委”既懂業(yè)務,又代表公司進行價值觀宣導,其主要職責是負責觀察業(yè)務之外的情況,看“士兵”的狀態(tài)是否良好,以及“司令”與“團長”、“連長”的溝通是否到位。
事實證明,“一長制”決策速度快,出了問題能找到責任人,但如果權力一旦失控,就會出現大問題,而引入“雙首長制”,往往能夠最大程度地避免這種問題的發(fā)生。當然,企業(yè)不可能完全照搬軍隊的做法,但可以汲取其中有用的成分,根據這些原理來設計組織機制,有利于加強對企業(yè)的管理和掌控。
相關熱詞搜索:首長 制有普適性 雙首長制有普適性 雙首長制誰說了算 法國雙首長制
熱點文章閱讀